在馬來西亞待了一陣子,回到台北,有朋友笑我講的中文變的怪腔怪調,甚至英文發音也不大對勁,對我而言,這其實是件好事!不知不覺中不只適應了環境,還挺融入的。
馬來人、華人、印度人是馬來西亞的三大主要族群,而當初飄洋過海到南洋討生活的華人移民,大多數來自中國沿海一帶的廣東、福建、海南島等,因此除了官方語言馬來文、通用的英文,大部份的華人除了中文,還能說上或聽懂其它二至三種方言。

像Anziano的父母都是客家人,但說的卻是兩種不一樣的客家話,anziano對著爸爸說著其中一式客家話,轉過頭又可以與媽媽用另一種語言、再面對我說著台灣式中文,轉換之間完全沒有遲疑!除此之外他還能講廣東話、福建話、馬來話、英文,甚至和新加坡朋友說著特有的新加坡式英文,這的確不得不讓我佩服,更精彩的是從他的夢話裡,我也可以猜出他正在夢中和誰打交道!

因為有這樣多語的背景,這裡的華人即使用中文溝通,也經常是夾雜了方言或者由方言直接轉換的詞語,甚至偶爾還加入馬來文單字,初期經常讓我這個同樣說著中文的外國人一頭霧水!

語言是離不開文化的,各種方言的腔調,再融入了地方民情與風俗,延伸出趣味橫生的華語生態。分析自已最開始被本地華語影響的應該是語助詞吧!
比如,在附和朋友意見時,來句”是囉!”、”好囉!”是最基本的。
如果對別人說法抱有懷疑,在埸一定有人說”是咩?”、”是這樣咩?”

還有一些本地才有的添加形容詞也值得一提,
“幾多錢?”,幾多=多少。
“做莫不吃?”,”做莫你這樣?“,做莫=為什麼。

總會有人告訴你哪個小販中心(大排檔)的東西”幾好吃一下”。那個商場的商品“幾便宜”,他擠了半天只買到2件”罷了”。
這裡的”幾”是”很”的意思,如果用很較誇張的語氣形容,就相當於”非常”。
”罷了” 就是”而已”的意思。但要讀成”了”解的音,其實在這幾乎所有的”了”字,都這麼讀。好比”吃飽了、懂了、12點了…”。

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了解,但加入本地特有的音調及語氣後,一開始我的確昏頭轉向,反應不過來對方真正的意思、也判斷不出話裡的喜怒哀樂,但長時間下來,這些多音多調的語言在身邊慢慢發酵,也才逐漸開始品嚐到所謂區域性語言的箇中樂趣,並時時揣測模仿著這些”囉、咩、喔…”!不過大概我沒什麼語言天份,很容易就被別人識破我不是本地人。

近來本地華社提倡學習及更清楚掌握華語,以及受到台灣電視節目的影響,周圍的本地朋友都謙虛的表示自己的華語不標準,讚美台灣人說的中文用字標準文雅、腔調溫柔好聽,但到底在台灣從小只需學一種語言,不像這裡的小朋友,自小學校就教授馬來文、英文、華文三種語文,所以就算中文不標準也情有可原!

就像中國那麼大,來自四面八方的好漢,說起普通話不也都帶著與眾不同的腔調。因此相較之下,我反而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多種語言及方言的能力讚不絕口!所以又何必在意帶有什麼腔調、用的是什麼語助詞,只要說著中文,也就有凝聚的力量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be8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