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努力的回想上一次看到的舞獅是在什麼時侯?表演的情景又是如何?心裡慢慢地開始有熱鬧的聯想與氣氛浮現,但腦海裡卻沒有精彩的畫面。
早就聽說馬來西亞的舞獅在世界比賽中頗具盛名,而這裡的華人眾多,舞獅也是一項廣受歡迎的民間活動。但來了這麼久,一直未能親眼見識,幾天前我們特地花了五十分鐘的車程,興緻勃勃地前往,難得的是這其實是一場為期兩天的全國性比賽,其中參賽隊伍還包括世界醒獅比賽中的冠軍。
(不同於一般醒獅的高樁獅藝)
現場的氣氛有些緊張,比賽還沒開始,就被現場的一枝枝高樁給嚇了一跳,這和印象中的舞獅表演模式很不一樣,因為比賽的整個過程必須是在2~3公尺高的高樁上進行,而更讓人意外的是,在場各個隊伍的參賽隊員年紀平均竟也都不超過二十歲。
(年紀並不大的參賽隊員)
原本兩個人頂著十幾公斤重的獅頭表演就不是那麼容易,何況是在僅容一人站立的高樁上舞獅,除了獅頭部份得表現出面部表情喜怒的生動,還必須兩個人腳歩配合,傳達出獅身形態逼真的肢體動作,可以想見其中的難度有多高。
而所謂的「醒獅」,是由獅子被鑼鼓吵醒開始,舉頭觀望四方,開始覓路前進,上樁起伏坐臥,跳躍奔走,直到采青之後才算一完整的過程。
隨著現場鑼鼓的節奏忽動忽靜,這些孩子一會兒疊在一起,另一會兒又在高樁上下腰,到場比賽的隊伍都在水準之上,一頭假獅被他們扮演的靈活生動又巧妙,時而伸腰,時而活潑跳躍,各隊的隊員都演活了高樁上的那頭獅子,只是在現場看的心情絕對是七上八下,心跟著兩個人所組成的獅隊跳上跳下,於是驚呼的聲音不少,但鼓掌讚好的聲音更不絕於耳。
免不了的,會有幾個隊伍出意外跌下高樁,就比賽的標準來說是必須嚴重扣分,但值得鼓勵的是這些孩子並沒有放棄比賽,再上高樁繼續完成比賽,獲得了在場觀眾更大的喝采與支持。
根據大會的說明介紹,知道要學習獅藝,都必須從小學習武術,練好了功夫的基礎也才能接觸獅藝的表演。而最好的學習年齡是從七歲~十三歲,也難怪在場會看到一些小學生,跟在隊伍中間忙進忙出,認真的協助自己的隊伍裝拆設備與器材,表現的既有紀律又團結,現在都市長大孩子哪個不是沈迷於電腦遊戲前,又還有多少個孩子在課業之外願意學習甚至接觸這些傳統的文化?
在場難得的孩子們,作功精美講究顏色鮮艷的獅頭配備,技藝高超的參賽隊員,這些,都是值得佳許的精神,對於中華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,這一次,在馬來西亞,讓我印象深刻。
##當天更精彩的獅藝表演##